联合办公空间给办公室带来的新风尚!

今年8月,联合办公空间巨头WeWork从日本软银募得10亿美元,将公司估值抬升至200亿美元,WeWork在中国的竞争对手梦想加科技紧随其后,募得1.2亿美元,再往后,优客工场宣布顺利完成2亿美元的D轮融资。仅今年下半年,就有高达十数亿的资金注入共享办公领域。

在“共享经济”风口全面式微之下,从办公室生发出来的这场变革方兴未艾。

就在上周,WeWork为他们首个杭州旗舰店举办极为盛大的开业派对。三层高的天光庭院坐拥着超出上海旗舰店中庭三倍的面积,挤满了庆祝人群,正显露了这家来自纽约曼哈顿公司的雄心。谁能想到,这是一家公司在9年前还不存在的公司,如今已经在24个国家83个城市拥有335个办公地点。

WeWork杭州延安路店的巨大中庭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打破成规,走入新式空间。在供应商们的极尽渲染下,一幅引人入胜的共享图景如此展开:墙面屏幕循环播放着租户的产品和服务,大楼里的年轻公司的人可以随时推开隔壁汇丰的玻璃门洽谈一番,而那些坐在不远处的设计师沙发上喝咖啡的人,可能就是你的目标客户。

在资源置换之外,任何一个体验者可能都很难忽视那些随处点缀的艺术作品、定制照明灯、以及无限供应咖啡和啤酒的设计师吧台。它传达出一种强烈愿景:办公室无需那么严肃,它可以有趣、变通、进而成为创意和交流的理想国。如果说前者是共享办公的特有产物,那么后者对办公理念的影响将可能更为深远。在这一方面,联合办公空间并非首创者,但它们正在给更广泛意义上的办公室带去新风尚。

办公环境场景化

美国建筑设计事务所Gensler曾向200名律师事务所、金融服务机构和媒体公司的经理人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办公室设计的看法。结果显示,五分之四的人表示工作环境的质量对职业满意度非常重要;三分之一的人认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是否会接受这份工作。

然而现实情况可能大相径庭。康奈尔大学国际工作环境研究项目主任富兰克林贝克曾在《办公室》(Office at Work:Uncommon Workspace Strategies that Add Value and Improve Performance)一书中写道,“我从未发现有哪个组织自豪地称,‘员工不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但我看到许多公司在不经意间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它们的休息室大多简陋、邋遢,足球场大小的楼面则挤满了一模一样的办公间。”他继续写道,“很少有办公室会让我们吓一跳;难得会有一些能激发我们的活力。但大多数情况下,它们让人闷得发慌。”

这正是范抒宁加入WeWork的初衷之一。此前,这名年轻的设计师主攻文化地标建筑,当他意识到自己无法与使用者发生真正的联系,建筑也难以“普惠地影响到每个人,让他们生活变好”时,他做出了跳槽决定。

范抒宁所说的“让他们生活变好”,在某种程度上,恰好是对富兰克林笔下的常规办公环境的批驳。他和团队想摆脱办公室等同于白板格子间的刻板印象。他们将工作到吃饭、开会到休息、再到头脑风暴全方位地融合,从而将办公空间变成了大型生活体验馆。

WeWork伦敦店休息区这些想法与UDS株式会社会长梶原文生的观点不谋而合。这家公司在街区及办公共享领域有广泛的涉猎,热衷于将办公环境场景化。梶原文生的初衷是,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坐在同一个位置,创意将难以激发。为此,他的团队提炼式地完成了一幅二维坐标图,从人数和开放度切割出四大区域。“办公室要为员工创造不同场景,有时候轻松的环境有利思维,有时候人们希望单独思考。这就要求从私密和公共,人多和人少的维度进行设计。” 梶原文生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流水线式生产办公空间的时代终结后,现代办公设计遵循着两大原则,让工作环境更舒适,以及更高效。今后,更高附加值的领域指向了如何激发雇员的创造力。

UDS为League Tokyo设计的联合办公空间 沉稳的打光被认为有利于静思一项名为“工作中的创造力”(Creativity at Work)的调查指出,人们更可能在工作场所以外产生创意。激发灵感的地方可能是在汽车里或火车上、床上或是花园里,抑或是在喝酒品茶的时候。高达75%的人认为他们在办公桌前感受到的是效率压力,而非创造力。

这种情况的症结可能在于,人们习惯于接受办公环境的设定,一旦踏入办公室,那些五花八门的想法和各色身份应声消失,进而回归为最基本的“劳动力”。联合办公空间正在打破这种思维定式。它试图探索外界刺激和人们的创意和效率之间的关系。

人的连接和更多的沟通

WeWork并不喜欢联合办公空间的称呼,它在不同场合强调自己是“创造者社区”。这听上去很是拗口,更像是营销手段。但在某种程度上,它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联合办公空间的另一层革新意义:人的连接。

范抒宁提到,千禧一代正逐渐成为职场主力军,他们并不局限于个体需求的满足,还要在工作中体会到社区感,这意味着分享经验、工作沟通以及资源置换。共享办公空间的设计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让范抒宁颇引以为豪的是杭州店的中庭设计,“它连接了整个建筑的四大部分,这将创造职场人之间的串联。会员和会员之间可以通过中庭达到更频繁直接的工作联系。”

更具体而微的连接体现在散布于办公环境中的桌椅。不同于西方人的聚会传统,中国职场社交方式相对含蓄且灵活,这制造了大量的小规模活动需求,譬如四人的圆桌会谈,两人空间的咖啡交谈,或者是午餐会。

“我们要给这些社交找到安身之所。通过这些或公共或私密空间的设计,事实上是给职场人交流制造更多的可能性,多一些谈资去处,多一些可以围坐的地方。”范抒宁说。

梶原文生在走访时发现了另一个问题,比起日本,中国办公室的小房间更多。“稍有些职级的人就将自己放入封闭空间”,这给上下级交流和想法的传递制造了不少障碍。在梶原看来,类似的进进出出的仪式性举动根本没有必要。“年轻人对新事物的感知更强,他们有很多想法,但与此同时,他们的老板可能在隔间里甚至在楼上,他们与年轻职员是隔绝的。”

这要求更多的开放性场景,让人们达成沟通。被誉为日本研究共享空间第一人的建筑师猪熊纯从日本的典型办公室中生发了诸多思考。在接受界面新闻的采访时他提到,日本企业惯常的做法,是在一个开放式的大空间中放置成排办公桌。领导坐在排头位置,而非小隔间里,如果有任何问题,雇员们可以立即进行接触。但军事化的桌椅摆列又让其中的人们不自觉地正襟危坐,甚至有被监管的不适感,这与交流沟通的初衷背离。

严肃环境下的人们不爱走动,甚至连说话的欲望都寥寥无几。联合办公空间由此进化出了眼下这种散漫自由的形态,看起来多少有点村落式意味:卡座和电话亭让人们舒服地坐在那里休息聊天,楼梯的几何曲线和吧台状设计让人们不自觉的停留,增加对话可能。木头元素的应用制造自然想象,减弱办公环境的庄重感并提升表达欲,诸如此类。

尽管轻松的办公室设计会带来交流这种说法不无主观,但随便走进一家联合办公空间,在某些公共区域,它们喧闹得甚至像集市。

WeWork伦敦店休息区这并非奢侈之举

今年4月,WeWork在中国的第十四个联合办公空间正式投入运营,占据上海最贵写字楼陆家嘴国际金融中心(IFC)的第15层。设计师回忆起建造初期时,提及了他们如何不遗余力地对原办公室进行拆除:80%的结构被打破另立,它们被认为与这家公司的气质完全不符,且是”落后的空间结构”。

这个空间最后变得和其他的WeWork空间很像,巨大的圆形沙发、手工酿造啤酒吧、颜色鲜明的热带雨林风格墙纸布满会议室和公共区域。有些人费解,因为比起办公室,这更像是天才的设计师们拿着预算进行才华比拼。

很多公司可能觉得,联合办公空间打造的概念很好,但将大片空间开辟给辅助性功能区,或是在设计上花费大量资源,是奢侈之举。北京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在参观完联合办公空间后,大胆地向领导提及了将几间空房改成冥想房和KTV的想法,被老板以“耗费太大,毫无用处”回绝了。

WeWork伦敦店配置的桌球场联合办公空间费尽心思地告诉人们,办公环境可以不那么死板,它可以更有趣,更人性化,充满场景假设,他们的确做到了。但可能没有多少企业愿意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复刻一番,比起盈利,这种行为更像是乌托邦主义者的自我满足。

专注于科技初创公司报道的记者穆拉德·艾哈迈德则提出了不同观点。他认为,这并非象征挥霍无度,而是一种文化塑造。这是他从采访一家网络汇款服务公司的创始人中得出的结论,后者给员工提供了桑拿房,以及各种配套服务,他认为自己正在培养企业文化,希望自己的员工相信他们是“一场办公室变革”的一部分,而不只是劳动力。

“对于初创公司,尤其对于高科技初创企业而言,创立明晰的文化非常重要。风险投资令他们可以迅速扩充队伍,可增速如此之快,令这些组织里的新人感到很难同化,无法理解工作文化,从而导致员工被扯向不同方向。”穆拉德写道。

企业文化的塑造最好从员工身边着手,办公环境正是一个天然的契机。当这些场景开始打造沟通、创造力和多元的氛围,并在工作场所提供原属于工作之外的生活关怀时,它们传达出的意旨很明确:我们需要一支有创造力的、快乐的员工团队。

这样的回报是巨大的。道理很简单,如果办公室给员工配置了升降桌,并能记忆他们平时喜欢的高度,人们会自然地感到公司正在为自己的健康着想。与此同时,如果上司不再那么爱前往封闭空间办公,它不仅在事实层面促使人们沟通,还给办公室刮来一阵民主之风。

招聘网站Glassdoor曾为此进行了一项名为“企业文化有回报吗?”的调查,结果发现,那些被员工认为工作环境良好,且企业价值观得到称赞的上市公司,其股价表现一贯强于大盘。

当然,引进这种新风尚通常还有成本更为低廉的方式。不久前,UDS在日本的总部办公室决定不再设置固定座位,所有人自由走动。这带来的好处不仅仅在于让人们更有效地沟通,还终结了那种办公室监管的不适感。真正实践下来还平添了一个令人惊喜的附带价值——它有效缓解了日本办公室中常年被诟病的加班文化。(这种情况部分来源于同事间不自觉的暗中监察,“如果他不下班,我也没法下班”)。

从这一维度来讲,联合办公空间给办公室文化带去的可能是一颗蜜糖,也可能是警钟。毕竟,人们已经开始从这一窗口反思当下办公室的种种弊病。FT专栏记者在一篇报道中写道,“就像当今很多得到慷慨融资的美国初创企业一,WeWork有可能大起大落,甚至销声匿迹,但它创造的那种不拘一格的办公室生活,应该不会昙花一现。”


评论

免费
咨询

免费咨询

4001-519-819

8万+套精品房源

100+人专业顾问

早9:00-晚21:00

关注“百楼通”

返回顶部